您好,欢迎访问民生频道网!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扶贫 >

脱贫路上的“宁城力量” ——宁城县产业扶贫工作综述

时间:2020-08-08 18:58|来源:未知|编辑:cctvmslhf| 网友评论

巍巍大明塔,静静地守望着这里的高天厚土;潺潺老哈河,轻轻地诉说着这里的往事今朝。位于蒙冀辽三省区交界处的宁城县,在脱贫攻坚的“读秒”阶段,正在以“滚石上山,爬坡过坎,时不我待,只争朝夕”的精神,展现出气势磅礴的宁城力量----

精准定位聚合力

18555431774858862_2.jpg

宁城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,也是全区的人口大县。1994年因发展基础薄弱、资源禀赋不足、经济总量偏低,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。全县总面积4305平方公里,地貌特征为“五山四丘一分川”。全县总人口61.8万,其中农业人口53.5万。这里的气候温润、光照充足,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条件;设施农业、林果产业、肉牛养殖均有多年的发展历史。同时,这里的人们勤劳智慧、朴实肯干,拥有精耕细作的良好习惯。所以,在脱贫工作伊始,宁城县就把目光聚焦到了产业扶贫上,将其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。“抓住菜果牛,脱贫不用愁”在全县上下迅速形成共识、全力推进---通过整合资金,强化管理,激发内力,走出了一条集中、集约、集聚的产业扶贫之路。

为提高产业扶贫的组织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,避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带来的风险,2018年以来,累计投入财政扶贫、易地搬迁、京蒙协作、定点帮扶资金,整合涉农资金,利用扶贫再贷款等共计4.2亿元,按照统一规划、统一设计、统一建设“三统一”的原则,在13个乡镇41个村,建设扶贫产业园39处,其中日光温室、冷棚蔬菜、食用菌等设施农业扶贫产业园28处,林果产业扶贫基地5处,肉牛养殖扶贫基地4处,生猪养殖场2处,实现了扶贫资金集中使用、扶贫产业集聚发展、贫困户抱团取暖的良好局面。

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顽强拼搏,全县贫困人口由2014的67388人减少到现在的230人实现稳定脱贫,贫困发生率由12.6%下降到目前的0.04%,67.3%的贫困人口通过产业带动实现稳定脱贫。2019年4月,通过自治区验收,正式退出国贫县序列。

科学施策求实效

1856076890473091_2.jpg

早在1996年,宁城县委、县政府就作出了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战略决策。为了摆脱贫困,几代宁城人从未放弃过接力般的努力。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,针对设施农业发展资金难筹、土地难调、人才难找的“三难”问题,宁城县探索各种方式,全力予以破解。一是集聚资金要素。实行发展规模、奖补资金、考核分值“三个不设上限”政策,累计投入各类扶持资金4.8亿元,协调贷款6亿元,支持设施农业发展。二是集聚土地要素。通过群众自调、政府协调、新型经营主体主调的方式,采取以多换少、以次换好、土地入股等办法,有效破解了规模化发展的用地难题。三是集聚人才要素。与中国农科院、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开展合作,建立了沈阳农业大学李天来院士设施园艺科研工作站,组织农牧部门5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,包乡驻村入园开展技术服务。设施农业总量从当初的不足千亩,发展到现在的46万亩,实现了从小到大、从弱到强、从庭院到园区的重大转变。宁城也由此成为京津冀、东三省、长三角等地区优质蔬菜供应基地。

18562166562880951_2.jpg

为增加贫困群众收入,宁城县多年来一直坚持推进林果产业发展。浅山区以栽培蒙富苹果为主,丘陵山区以栽培南果梨和新苹红苹果为主,丘陵坡地以栽培寒红梨为主,次生林区以栽培大榛子为主,实现了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成坡连片规模化发展转变,现已建成万亩以上林果乡镇5个、千亩以上林果基地38处,林果产业带4条。同时大力推行市场信息、技术指导、果品营销统一服务,先后培育林果专业合作社23家,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家,带动果农5200户。历经5年不断努力,成功培育出了“中国十大富硒品牌”---宁城富硒苹果。

宁城县有耕地154万亩,年产玉米60万吨、秸秆70万吨。借助这一优势,宁城大力发展肉牛产业,走出了一条产业富民的“牛”路子。在西部丘陵山区重点发展基础母牛,在东部平川区重点发展优质母牛和架子牛,在国道508沿线重点发展育肥牛,形成了“两区一带”“西繁东育”的产业发展格局。同时建成4处千头肉牛交易市场,其中八里罕肉牛交易市场已成为京津塘、蒙冀辽地区的大型肉牛交易中心,年交易量达到20万头。培育肉牛生产经营合作组织30余家,发展经纪人200余人。目前,全县肉牛存栏已达42万头,其中,存栏10万头以上乡镇2个,从业农户达到2万户,人均增收2.1万元。

统筹分配增后劲

为了使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贫困人口和贫困村,宁城县制定了《扶贫产业园收益分配管理暂行办法》,实行扶贫产业园收益资金双统筹,县乡各占50%。乡镇统筹部分用于辖区内符合条件的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、小型公益性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以及公益性岗位、“爱心超市”、奖励扶助等费用支出。县级统筹部分除用于设立全县防止返贫基金外,其余分配给符合条件、不具备建设扶贫产业园区的行政村。仅此一项,可为全县218个符合扶贫资金投入的行政村每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,为218个“爱心超市”各解决资金2万元,为1000余名贫困人口设立公益性岗位,既在培育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、推动产业兴旺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,又在激发贫困户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、推进乡风文明方面找到了源头活水。

18563977386880804_2.jpg

目前,宁城县设施农业总面积已达到43.6万亩,建成万亩设施农业园区6处、千亩日光温室园区64处、100万单位食用菌小区38处,年产值41亿元,有9424名贫困人口从事设施农业生产,人均增收1.6万元;全县发展果树经济林20.3万亩,1068名贫困人口直接从事林果栽植产业,人均增收达到9千元。 依托塞飞亚、东方万旗、温氏集团等农牧业龙头扶贫企业,大力发展肉牛、肉驴和生猪产业,把数以万计的贫困户紧密联接在产业链条上。投资3.2亿元建成扶贫产业园39个,让贫困户通过自主经营、承包经营、务工就业、土地流转等方式实现脱贫增收,巩固脱贫成果。

18565412846605686_2.jpg

树语喧声,红帆点点,站在丰收的果林里,小城子镇八家村贫困户张国福激动的说,“通过土地置换,把水浇地换成山坡地,加上开荒地,我一共栽了30亩苹果树。现在,我翻盖了4间大瓦房,孩子上学也有了保障,再也不用发愁了。几十年依山而居的山民杨占文一家,做梦也没有想到,有一天他还能告别这个祖祖辈辈居住的山洼瘩,住上宽敞明亮的小区房,政府还给建起了养殖小区,盖上了牛舍,买了大大小小6头牛,脱贫致富有了保障。

在未来发展的征程上,宁城县将继续抓好产业发展这一脱贫之基、富民之本、致富之源,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、加快乡村振兴步伐而努力前行。(周向阳)

 
 

免责声明:民生频道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


滚动播报
右侧广告位B-370PX/90PX


网站首页 - 关于我们 - 版权申明 - 广告服务 - 联系我们

CCTV中学生频道《名校巡礼》栏目合作平台

地址:中央广播电视塔三层310 电话:010-68465836 客服QQ:2184466493

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(京)字第15699号

京ICP备2020045324号-1
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

Copyright © 2002-2020 民生频道网 版权所有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,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